Cisco交換機集群技術


對於交換機之間的連接,比較熟悉的應該有兩種:一、是堆疊,二、是級聯。對於級聯的方式比較容易造成交換機之間的瓶頸,而雖然堆疊技術可以增加背板速率,能夠消除交換機之間連接的瓶頸問題,但是,受到距離等的限制很大,而且對交換機數量的限制也比較嚴格。 Cisco公司推出的交換機集群技術,可以看成是堆疊和級連技術的綜合。這種技術可以將分佈在不同地理範圍內的交換機邏輯地組合到一起,可以進行統一的管理。具體的實現方式就是在集群之中選出一個Commander,而其他的交換機處於從屬地位,由Commander統一管理。對於新的Catalyst 3500 XL系列中的Catalyst 3512XL、Catalyst 3524XL和Catalyst 3508G XL三個型號均可以成為Commander,而對於被管理者2900和1900系列均可以加入交換機集群,使用Cisco最新的交換集群技術將傳統的堆疊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。據說對於2900XL系列也可以成為Commander。


該系列產品面向中型企事業單位,在提供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同時,降低了複雜度,並易於集成到已有的網絡上。它允許網絡管理員使用標準的Web測覽器。通過單一的IP地址從網絡上的任何地方管理地理上分散的交換機。

具體舉例如下:

假設網絡中心採用Cisco的Catalyst 6506交換機,而集群的Commander採用Catalyst 3508 GXL在集群的Commander與中心交換機之間,可以通過千兆連接或者通過GEC實現4千兆的連接,而在集群內部採用3500、2900、1900的組合,之間通過FEC等方式相連接。然後為集群分配獨立的Ip地址就可以對整個集群進行管理了。

交換機集群技術最多支持16台交換機,可以提供多達16*48個端口。

交換機背板帶寬

背板帶寬,是交換機接口處理器或接口卡和數據總線間所能吞吐的最大數據量。一台交換機的背板帶寬越高,所能處理數據的能力就越強,但同時設計成本也會上去。但是,我們如何去考察一個交換機的背板帶寬是否夠用呢?顯然,通過估算的方法是沒有用的,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考慮: 1、)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數量之和的2倍應該小於背板帶寬,可實現全雙工無阻塞交換,證明交換機具有發揮最大數據交換性能的條件。 2、)滿配置吞吐量(Mpps)=滿配置GE端口數×1.488Mpps其中1個千兆端口在包長為64字節時的理論吞吐量為1.488Mpps。例如,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個千兆端口的交換機,其滿配置吞吐量應達到64×1.488Mpps = 95.2Mpps,才能夠確保在所有端口均線速工作時,提供無阻塞的包交換。如果一台交換機最多能夠提供176個千兆端口,而宣稱的吞吐量為不到261.8Mpps(176 x 1.488Mpps = 261.8),那麼用戶有理由認為該交換機採用的是有阻塞的結構設計。一般是兩者都滿足的交換機才是合格的交換機。

背板相對大,吞吐量相對小的交換機,除了保留了升級擴展的能力外就是軟件效率/專用芯片電路設計有問題;背板相對小。吞吐量相對大的交換機,整體性能比較高。不過背板帶寬是可以相信廠家的宣傳的,可吞吐量是無法相信廠家的宣傳的,因為後者是個設計值,測試很困難的並且意義不是很大。交換機的背版速率一般是:Mbps,指的是第二層,對於三層以上的交換才採用Mpps。

更多精彩內容,請登錄 http://www.itcert.org/ 或者http://www.passcert.com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拜考神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